“年轻人喜欢追求各种精彩的生活,但对于我而言,最精彩的事莫过于在手术台上治病救人。”这位专注于临床、倾心于公益的大医,常常如此自白。
他就是我国著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原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张学渊教授。
张学渊教授
30多年来,张学渊悉心致力于耳科学、耳神经外科学及侧颅底外科学领域的临床及研究,是国内少数能处理各种疑难复杂侧颅底肿瘤的专家之一,其所带领的原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曾荣登复旦版《医院排行榜》。
近年来,张学渊与同行专家一道,促进了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的发展,使该学科的治愈例数、术后恢复效果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精勤不倦
锤炼妙手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顾名思义是对耳鼻咽喉头颈部疾患的外科治疗。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精细、孔小洞深空间立体定位难、体腔内弯曲狭小难以直视,牵连神经、血管多,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有一双经过长期锤炼的巧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交叉跨度大、手术操作难度大,年轻的外科医师必须要有足够的实践训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社会物质资源匮乏,科研经费有限、医学教具紧缺。张学渊教授刚参加工作收入低,为了练手,下班后常到晚市的菜摊收便宜的蔬菜养豚鼠,以几千只豚鼠练解剖。那股能吃苦、肯钻研的劲头一般人做不到。”医院资深护士长透露。
读研究生时,张学渊的导师告诉他,国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规定要进行颞骨标本解剖训练,至少要解剖25个头颅标本,而国内没有这样的要求。10多年来,导师从解剖教研室搜集了六七十个头颅标本,学生嫌脏嫌臭没人愿意去练习。
为了弄懂耳、鼻、咽喉、头颈的结构,张学渊主动进行头颅解剖训练。“夏天手不僵硬才有更灵敏的触感,但重庆夏天热呀,实验室没有手套,我就忍着恶臭徒手解剖标本。周末进实验室,一进去就是一整天。现在行业逐渐重视解剖训练,条件和技术比过去好太多了。”张学渊忆起往昔,感慨万分。
“外科医生除了练手,还要进行临床思维锻炼。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之外,还要有危机意识,能从复杂病情中迅速找到关键,充分判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出多套应急预案。”张学渊如此要求科室医生,他本人更是这样践行——只要有手术就多看、多观摩,每天不管多忙都要看书学习,借鉴前人、同事的经验,不断总结提升自己。
医院开展手术教学。
学生们都知道张学渊有个习惯,每次术前、术后都要看书充电,“他常常教导我们,‘做手术要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术前,看书理清思路,在脑中预演手术过程,并对各种突发情况制定多种应急预案;术后,总结反思。他只要有时间就看书,每晚几乎都是12点以后才睡觉。”这个习惯坚持了几十年,也深深影响了他栽培的硕士生们、博士生们。
张学渊教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
同时,张学渊还不断学习欧洲和北美同行的先进医疗理念和技术。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他曾到德国、新加坡等国访问学习。他较早在国内开展了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各型听力提高技术,已为数千名听障患者成功植入电子耳蜗,帮助他们进入有声世界。
听障患者给张学渊教授团队送锦旗。
CT、核磁共振发明之前,内耳、颅底、侧颅底是手术禁区。随着医学进步,张学渊通过几十年的临床钻研,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各种疑难疾病方面的诊治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他擅长治疗鼻前颅底肿瘤、脑脊液鼻漏、脑膜脑膨出等;头颈部肿瘤如颈动脉体瘤、咽旁间隙肿瘤等;耳显微外科疾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硬化症及各种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引起的传音性聋,耳神经外科、侧颅底外科领域疾病如周围性面瘫、颈静脉球体瘤;外耳、中耳良恶性肿瘤以及听神经瘤等。以上治疗效果,在行业首屈一指。
由于在学科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各级专业协会组织纷纷邀请张学渊任职。他曾任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防聋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内镜医师协会中国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主任、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全国考评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无喉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
仁者大爱
悬壶济世
张学渊年少时的梦想是参*造原子弹,机缘巧合学了*医,就这样学一行爱一行,立志一辈子当个好医生。
年,他本科毕业于第三*医大学*医系。年,获第三*医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硕士学位、师从导师袁伯庆教授。年,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获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耳鼻咽喉科学汪吉宝教授。年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
博士入学时,有一句话影响了他一辈子,这句话是“中国外科之父”同济医科大学裘法祖教授说的,“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因此,张学渊在钻研临床技术同时,要求自己及学生们“不仅要有妙手之才,还要有仁爱之心”。
出席公益慈善活动。
年,张学渊邀请香港“耳听心言”基金会和海内外一流专家在重庆开展公益活动,为名耳聋患者免费实施手术,手术费用分文未取。此外,当其他省份开展此类活动时,他就自费到当地给患者免费做手术。几十年来,他热衷参与各种公益慈善活动,给患者捐款、献血也是司空见惯。
“张学渊教授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好人,对待工作严苛、一丝不苟,对待患者耐心、温柔。他经常要求我们,跟患者交流要注意方式和语气,既要把病情说透又不能把人吓坏了,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生们、科室同事们,这样评价张学渊。
“记得十几年前,一个异物窒息医院,皮肤已经发紫,老人直接抱着孩子到医生办公室找张学渊教授。情况非常紧急,张学渊教授立马在办公桌上抢救小孩,取出异物,清理气道,顾不上孩子面部沾染的呕吐物,直接给孩子做人工呼吸把孩子救活了。”张学渊的学生回忆道。
现在,张学医院工作,不少外省患者慕名奔赴贵州找他看病。有一天,他排了五台手术,顺利做完手术已经晚上8点了。这时,又来了一位需要尽快接受手术治疗的急诊患者,张学渊毫不犹豫地加手术,当天一直工作到凌晨,第二天依旧准时上班出门诊。科室医护人员对张学渊教授这样加门诊号、加手术,早就习以为常。他总说:“患者带着疼痛来找医生,不能让患者折腾再跑一趟,性命攸关啊!”
张学渊教授悉心开展手术。
年10月,在贵黔仔细为患者做检查。
“医院本来就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医生就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张学渊常常这样强调。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的社会现象,他目睹得太多了,作为医生看到患者因为经济问题放弃治疗,心痛不已。因此,在临床上,他总竭尽所能帮助患者减少费用,并叮嘱科室医生:“一切要以患者需要为中心,严格判断手术指征,能不用的耗材就不用,不要让患者多花一分钱;适用患者的手术方案才是正确的好方案,医生不能因经济因素而动手术!”
脱下戎装
服务贵州
张学渊是一位充满理性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又是一位颇具感性、浪漫色彩的学者。他到过西沙、*等边疆,亲眼看到边防战士们在恶劣环境中保家卫国。由于边疆医疗条件非常差,战士们和当地百姓得不到有效治疗而错失健康生活,所以他计划退役后走边疆,花几年时间沿着中国边境线到边远落后的县城“传道”,在每个县城待几个月传授医疗技术,把自己毕生所学无偿地回馈祖国。
*改后,张学渊服从命令、退出现役,做出一个与豪迈边疆行一样深具意义的决定,就是和一帮喜欢干实事的战友们来到贵州,一起医院,一家综合实力强、以病人为中心的“东方梅奥”,为贵州医疗健康事业做些贡献。
年5月23日,医院奠基典礼。
“医院工作期间,就接触了大量的贵州患者,医院,让患者少折腾、就近享用优质医疗服务太有意义了。”张学渊至今谈起当初的抉择,依然踌躇满志。
医院教学查房。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张学渊非常心疼那些听力障碍的孩子,来贵州后,就积医院与*府、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帮助听障孩子们能尽早、免费植入人工耳蜗。
年10月,医院与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签订协议,正式成为贵州省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医院。
年10月,贵黔成为贵州省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医院。
年11月,医院与毕节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为广东省哥弟菩及公益基金会资助的30名听障儿童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张学渊教授到基层,开展听障儿童初筛及评估。
来贵州约两年,张学渊已经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救治了余位听障患者,有大学生、也有不满周岁的幼童。
年11月8日,张学渊教授团队在贵黔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突破例。
在贵黔,听障儿童获得新“声”。
除了帮助这些折翼天使,张学渊还不遗余力救治了众多疑难危重患者。年7月,他连续奋战6小时为45岁听神经瘤患者,出色实施了高难度侧颅底手术;今年11月,他与多学科合作,成功为20岁患者实施shamblinIII级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完整切除°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侵犯颅底的肿瘤,患者已康复出院。
患者赠送锦旗致谢。
对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学科规划建设,张学渊以坚定的语气表示,科室坚持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培育科室文化;倡导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理念——“只要现代医学能解决的问题,医院不治的病,我们都能治;医院能治好的病,我们要做得更好!”
此外,张学渊还计划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走出去、引进来,把先进的诊疗技术、服务理念运用到医疗服务中,高质量地为患者解决各类疑难危急重症,将科室打造成国际优势学科!
通讯员李东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国*
编辑张元斌
编审陈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