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炎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治疗慢性肾炎有效,掌握4个要点
TUhjnbcbe - 2020/10/11 3:05:00
头部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 http://pf.39.net/xwdt/160309/4784140.html

悦读中医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慢性肾炎以水肿、蛋白尿、血尿、贫血、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情复杂多变,脾肾两虚为发病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之外邪侵袭为发病之诱因,由于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失调,导致脾肾亏损而发病。名医赵纪生教授尤擅治肾病,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他总结了4个要点。

1.风水初起,急以祛风解表,通利水道

慢性肾炎可以从风论治。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时,多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邪而诱发。外邪入侵,首先犯肺,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肺失宣发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可见眼睑及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即为风水证。常伴咽喉肿痛,发热咳嗽,脉浮,治宜祛风解表,宣肺利水。常用药有杏仁、连翘、桔梗、桑白皮、荆芥、防风、白芷等。

病例

陈某,男,20岁,学生,年5月初诊。

患者自诉8岁时患急性肾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控制,以致病情经常反复发作,此次起病由感冒引起。就诊时症见: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腰酸腰痛,咳嗽,咽痒,咯*痰,鼻塞流涕,舌苔*腻,脉浮数。小便常规检查:尿蛋白(++),潜血(+++),红细胞(++)。证属风热犯肺。治法为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处方:荆芥10g,防风10g,桔梗10g,紫苏叶10g,射干15g,牛蒡子10g,桑白皮10g,茯苓皮15g,泽泻10g,益母草15g,车前子10g,白茅根30g。

服药3天,肿势消退明显。1周后复查,咳嗽、咽痒、鼻塞等症状完全消失,小便潜血(+),余阴性。按原方加减继续巩固治疗,1月后小便潜血转阴。嘱患者避风寒,防感冒,慎起居,并服用玉屏风散以善其后。

学名医经验,提高临证水平——

2.气血瘀阻,缓以调气活血,通达内外

慢性肾炎往往久病缠绵难愈,脾肾受损,正气虚衰,气虚不能摄血,血虚不能载气,气虚络损而致气血瘀滞。《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气滞血瘀每致水湿停滞,而水停又使血瘀加重。西医学研究也表明,慢性肾炎患者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生,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凝集,纤维蛋白沉积和微循环障碍。所以赵老师重视活血化瘀药在慢性肾炎中的应用,常使用红花、桃仁、益母草、丹参、川芎、水蛭等。活血化瘀药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从而阻止和延缓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

病例

王某,男,40岁,工人。年9月初诊。

腰酸腰痛,四肢乏力,面色黧黑,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形体消瘦,眩晕耳鸣,口干咽红,小便色红,舌质暗,苔薄*,脉涩。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潜血(+++),镜检:红细胞(+++)。经肾穿刺诊断为IgA肾病(系膜增生型)。治疗采取活血化瘀,益肾健脾法。

处方:*芪30g,赤白芍各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红花10g,巴戟天10g,小蓟30g,益母草15g,杜仲20g,肿节风15g。

服药2周后复诊,腰酸腰痛症状消失,尿检:红细胞3~6/HP,潜血(++)。服药半年后,诸症消失,尿检阴性。随访1年,未复发。

3.三焦湿热,宜用疏凿清利,上下分消

在慢性肾炎产生的过程中,湿热是一种主要的致病因素。患者出现周身浮肿,口渴咽干,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脘腹胀满,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增多,都是湿热*邪的标志。《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功能通调,则水液分布代谢正常,反之感受外邪,饮食内伤,或长期使用大量类固醇药物后,气津不调,则三焦水湿与热邪郁结不得输布,出现周身上下水肿诸症。因此,赵老师主张以三焦湿热为病机来论治慢性肾炎,采用清热化湿、疏凿清利法,使三焦水湿与热*之邪从表里内外上下分消,则水邪不能留滞。常用药物有槟榔、川椒、白花蛇舌草、茯苓皮、大腹皮、羌活、白茅根、*芩、石菖蒲、车前子、赤小豆等。

病例

梁某,女,52岁,干部,年4月10日初诊。

全身浮肿2年余,曾在上海、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经用激素8个月,浮肿仍不见消退,谓之“难治性肾综”。就诊时见颜面及双下肢浮肿明显,腹大如鼓,小便不利,大便结,口干咽燥,舌苔*腻,脉弦滑。尿检:尿蛋白(+++),红细胞0~3/HP,尿蛋白定量4.8g/24h。辨证为湿热壅结于三焦,津液不及输布,郁而发热。宜用疏凿清利,使之上下内外分消。

处方:白茅根30g,槟榔15g,川椒10g,茯苓20g,大腹皮30g,羌活10g,车前子15g,石菖蒲10g,*芩10g,连翘10g,赤小豆30g,徐长卿15g,桃仁15g。

服药10剂,尿量增加,浮肿减轻。再服20剂,尿量增至每天mL以上,水肿渐消。此后应用健脾益肾、清热化湿剂,连服3个月,水肿消失,口干咽燥诸症悉除,尿检蛋白阴性,尿蛋白量0.2g/24h。随访至今,病未复发。

4.阳虚阴水,选用温阳化气,利水消肿

肾主水,藏精,脾主运化水湿。肾病迁延日久,导致脾肾二脏的虚损,使肾不主水,脾失运化,而使精微物质流失,水肿、尿中蛋白持续难消。“三阴结谓之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就是这个道理。治疗时采取健脾温肾、化瘀利水之法,适当佐以渗湿之品,往往收效甚佳。

病例

张某,女,70岁,年1月初诊。

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反复发作1年余。就诊时症见:颜面及四肢重度水肿,按之皮肤凹陷,腰酸腰痛,面色?白,四肢乏力,畏寒肢冷,纳差,夜尿多,腹部膨隆,腹水征阳性,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苔白,脉沉细。小便常规检查:尿蛋白(+++),潜血(+);尿蛋白量为3.15g/24h。治疗采用健脾益肾、温阳利水法。

处方:附子10g,干姜6g,茯苓15g,白术10g,泽泻10g,猪苓10g,巴戟天10g,桂枝10g,川断10g,益智仁10g。

服药7剂后,颜面及双下浮肿明显消退,腹部变平,下肢水肿退至膝关节以下。守原方继服2个月后,浮肿消失,腹水征阴性,畏寒肢冷诸症亦明显减轻。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赵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载,涉猎内外妇儿,尤精专于中医肾病。其学贯中西,循古拓今,通晓经典,精于辨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学习赵老师的学术思想,看这里——

《赵纪生医论医案集》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系对赵纪生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内容包括医案医话、典型医案和学术论文。其中医论医话是赵教授多年医道求真的心得体会,其医论理论联系实际,不尚空谈;其医案思路清晰,辨证精确,资料完整,可资借鉴。

▼往期精彩回顾▼中医治肿瘤,还可以对应部位选中药(内含福利日获奖公布)

治疗咽喉炎的7款茶疗方

遇到经方,肿瘤也低头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的人。您的转发、点赞和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版权声明文部分内容选自《赵纪生医论医案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纪生名医工作室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疗慢性肾炎有效,掌握4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