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炎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楞严经25什么是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
TUhjnbcbe - 2021/7/12 10:09:00
.《楞严经·卷第二》之(9)《楞严经讲记》·第二次修订版·卷二(9)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当处发生:就是你这个真心发生,哪有其它处啊?「当处」,就是一处,就是一念。你以为你是牛、你是马、你是强盗土匪,其实你当下就是释迦牟尼佛。

看这个手套大法。这个大气球是不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他是不是「当处出生」?他有没有离开那里啊?猪八戒在这里,他是不是也是「当处出生」呐?出生是不是都是一个处啊?那都是一个处,为什么一个出生是佛,一个出生是猪八戒呢?他回光返照一看,这个气球里面都是通的,都是一个本体;猪八戒在这里,他不知道回光返照看这个内空,他往外面看——这是我、这是牛魔王、这是那个白骨精、等等……他是不是当凡夫业啊?当处都是佛,就看你怎么样用心。《楞严经》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你读了《法华经》《楞严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的心量,读了《金刚经》就是《金刚经》的心量,读了《地藏经》就是《地藏经》的心量,《地藏经》讲行善断恶,《金刚经》就是见空性,《法华经》《楞严经》讲十方三世空也好,有也好,无非当人当下一念。心量一样不一样啊?所以我们讲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一定要破除迷信,要发挥我们自性的智慧。佛教导我们必须依法为师,而且「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也就是依《法华经》《楞严经》;还「依智不依识」——同样讲《法华经》,你用智慧来解释,还是用妄想分别心来解释?特别是对那些没有文化的人,更提出「依义不依语」。你别看有的讲话妙语连珠,那都不重要;一个字不识的老掉牙的老爹爹老太太即使讲得拖泥带水、吞吞吐吐,也没有关系,问题是你有没有讲出真实义。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佛在这里打比喻,仍然围绕前面「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把能见与所见在这里打比方。

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眚」,是眼病呐,我们可以理解为色盲。所以这个有色盲的人夜里看灯光,他就会看到这个灯光周围有一圈红红绿绿的光环在那里。我们有时候眼睛花、头脑不清醒,是不是会看到一个东西变成两个相啊?叫「别有圆影,五色重叠」。这里是比喻,我们由佛知佛见转为有妄想分别的能见的见分,所以把我们自己一个心所显现的地水火风、受想行识十法界万法当真,我们的心离开了我们的本位,而把它放置在一个妄想纷飞的境界上。所以这个「五色重叠」,可以说为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这五蕴是不是包括了一切万法呀?重重叠叠在打妄想,认为这五蕴世界都是真实,都是他,我们现在这是不是一种色盲啊?这是打比方,被转移了境界。

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我们现在就对着这个「圆影、圆光」来分析,是灯自己现出来的,还是我们的眼睛自己本来就是这个东西现出来的?按照世间的逻辑推理,是不是二者必居其一啊?「为是灯色?为当见色」,也就是说如果是见色的话,我们这里可以把它比喻为真心、真理;如果是灯色的话,就比喻为妄想分别、幻境,把它分析为相。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

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如果它是灯色的话,为什么有病的这个眼睛看的是灯色,没有病的怎么看的不是呢?这个比喻是什么呢?如果讲这个天人*畜就是天人*畜,泥巴瓦块就是泥巴瓦块——这是用我们凡夫迷惑颠倒这样看——那么为什么诸佛菩萨看天人*畜、泥巴瓦块,它不是天人*畜、泥巴瓦块,看的都是自己呢?这是一个。

而此圆影,唯眚之观:只有有病的眼睛才看到。这是解决我们在修行中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什么老师同样讲一句话,这个人是这样理解,那个人就是那样理解呢?就是叫我们要善于检讨自己,不要过分地自信。

我们的同修,你作为一个清众也好,你作为老师也好,在一个道场也好,将来出去弘法也好,你要保持你的言行举止,保证你所讲的法理能得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认可。你要沉住气,不要被环境所转。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邪知邪见的人就要注意,为什么这个法那么多人都听得法喜充满,我怎么听了就格格不入?要从这个角度来怀疑自己。然后定下心来,即使是邪法我也要先听到底,不能浮躁。

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世间人是搞对待法,如果不是灯光现出来的,那么见色的那个东西又是谁呢?谁见到的呢?总有个东西见到的呀,就是能见的那个见分——眼睛本来不能见,是我们能见的见分见到的。如果它变成无情的话,它还叫见分吗?它还叫见性吗?这是两个问题。就是不能讲是灯光自己成了这个色,也不能讲我们能见的见分成了这个色。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

前面讲,如果是灯光所现之色,那么为什么眼睛好的人看不到?也就不能讲是灯光所现。那么这里又讲,如果不是灯光所现,那么旁边还有屏风啊、帐篷啊、茶几啊、饭桌啊——「筵」,就是饭桌,「几」,是茶几,「帐」,是帐篷,「屏」,是屏风——为什么这个眼睛有病的人看到那个屏风和茶杯就没有这个圆光呢?所以你不能讲是灯现,也不能讲不是灯现。所以用世间法能不能解释得通呢?下面还要进一步地分析。

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前面讲了,不能讲是眼睛能见的见分现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耳朵看不到圆光呢?为什么鼻子看不到圆光呢?这个手巴掌能不能看到圆光呢?也就是你不能讲是眼睛现的圆光,还又不能讲不是眼睛那个见分现的圆光。

到了这里,世间法没有办法解释,佛法能不能解释啊?用佛法解释,就是我们的同分妄见,再加我们的别业妄见。什么是别业妄见呢?一百个人有一个人眼睛有病,是不是别业妄见啊?大家都看不到,只有他看到。那么同样来讲,有眚眼——有眼病的人,一百个人也好,一千个人也好,他们看的是不是都是圆光呐?那就是有眚眼的人有他特别的同分妄见。所以这里再慢慢地过渡到两种妄见。以下我们把这段经文再过一下。

离见别有:如果离开了我这个能见的见分,另外现出了这种圆光;那么,「应非眼瞩」,它应该不要通过眼睛就能看到啊。

云何眚人,目见圆影:那为什么事实上还是通过眼睛看的呢?所以这里是不是前面讲的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非不自然?前面讲的那个圆光,你不能讲它是灯色,也不能讲它不是灯色。是不是讲非因缘非不因缘呢?后面讲那个圆光,你不能讲它是见分,也不能讲它不是见分,是不是讲非自然非不自然呐?

所以我们真正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随我们的心所现,病也好,不病也好;白光也好,蓝光也好;正确也好,错误也好,都是我们心中的性具功德自然显现。有其理必有其事,有其事必有其理。明白了这个东西,讲因缘也好,非因缘也好;自然也好,非自然也好,是不是一切都成了戏论法呀?越是真理越简单。你只要明白一切的万法都是随心所现,把握了这个道理,你开了智慧;破除了烦恼习气,得大自在。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色实在灯,见病为影:见什么病呢?这里的「见」是指我们的佛知佛见。佛知佛见不觉而有无明烦恼,就生了病,生了病就显现出第七识——第七识就是前面讲两个月亮的比喻,就是月影,是我们真人的影子,形影相随。「见病为影」,因为我们这个知见已经发生了问题,向外攀缘。

影见俱眚:也就是讲,这里「影」就是那个灯上的圆光,是所见;这里的「见」就是我们见病的能见。因为分成了能所,就都是一种病。注意,这里始终都是讲分别法。讲究竟法,灯啊、灯光啊,都是我们一个念变现出来的。讲分别法,就得分说为能见的见性、所见的相分,所以也可以说成相分和见分,这是俱眚。那么在究竟来讲,十法界一切的万法是不是都是相分啊?我们所能感受的那个东西是不是都是见分啊?十法界森罗万象无非是见、相二分。我们能见的这个性、我们所见的一切相,叫「影见俱眚」,都已经被这烦恼习气缠住了。

见眚非病:当我们在凡夫的位置知道,原来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是错的,原来这个茶杯就是我,就是阿弥陀佛啊;而且他知道为什么是阿弥陀佛。这叫「见眚非病」。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这句话我们可以笼统地讲。明白道理的人谁还在那里争——这是灯,这是见;这不是灯,这不是见——连灯和影都是我心里的影,还什么灯和影啊?灯都是我的心变出来的,一切都用这个心来解释。佛知佛见、邪知邪见都是我们一个心变出来的,不在于把邪知邪见断掉,只在于你知道它是邪知邪见就行了,你能不能断得了啊?邪知邪见当下是不是就是佛知佛见呐?那不就是一个东西吗?「终不应言」,你还说什么是灯、是见、非灯、非见……讲都不要讲,那我们现在要不要解释啊?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什么「非体非影」啊?影也是我,体也是我,都是我们心里的各种的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在作怪,各人站在各人的角度胡思乱想。这里处处都在讲两种妄见。

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捏根元」,讲全了,因为「捏」这个原因所造成的第二个月亮,你不要把这个月亮说成是月亮或者不是月亮,讲是见或者不是见,讲这些话是不是多余的?你明明知道眼睛眨一眨就是两个月亮,不就没有事了?眨也好,月亮也好,影子也好,是不是都是我们心在变现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一了百了。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由月亮又回到灯上来讲,这个灯旁的圆影也是这个道理啊!「今欲名谁」,「名谁」就是分别的意思,你分别那些东西是不是无聊啊?你明明是眼睛有病造成了这种错觉,你还分别到底是灯影?还是眼睛形成的影子吗?明白了真相以后,一切的说法都是多余。只要讲是眼睛生了病,一句话是不是一了百了啊?那我们现在用这句话来对照我们眼前的万法,是不是也是一了百了啊?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念,就这么简单。而且你常常将这句话提起观照,你不知不觉地想生烦恼都生不起来,不知不觉地看到一切的人都很美好。「今欲名谁是灯是见」,名谁名谁,还分别什么灯和见?

何况分别非灯非见:更何况还去讲一个不是灯,不是见——讲这一切话是不是都是成了废话了?那都是叫没有话找话讲的。本来没有事情还讲出个事情来,把人讲糊涂了。

比如说,如果有一个人有这个色盲,他看到这个灯上怎么是红红绿绿的光影啊?你跟他一句话讲明白——你眼睛有了毛病。他知道错了。你如果讲这是灯上的光的话,那为什么我看的没有啊?如果你讲它不是灯上的光的话,那为什么这个黑板上没有啊?你是不是反而把他讲到云里雾里去了?佛是用这个办法引导那些不懂得病、也不相信自己有病的人,对那类人只有这样讲。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佛从这里往下,具体解说何为「同分妄见」。

此阎浮提:是表大国土,不要理解为我们地球,我们地球是这个部洲上的一个国而已,当然我们地球上也有许多海岛,那都属于内海中的内岛。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適、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我们这个南瞻部洲有无量的国土,佛在这无量国土中捡两个国土靠得最近的——打个比方,北京和南京这两片国土,上面是不是同一个虚空啊?虽然是同一个虚空里面国土的人,但看到的境界不一样。

比如说北京的人这个时候看到月亮上有一个黑圈子,南京人他不一定看到。按道理如果真有黑圈的话,北京人看到南京人应该不应该看到啊?(应该。)大家明白了吗?这就是各自的同分妄见。同分妄见怎么造成的?是在过去世中造的相同的业。过去世造的同分业就形成了习气,这个习气就是同分妄见,形成这种心态的痕迹。

但别业妄见呢,是在同样这一片国土里的人,他看法还有差别。比如同样是北京人,有些人喜欢穿一身黑,有些人喜欢穿一身白。这个我们就要会用心啊,我们一定要用佛知佛见来看人、看事、看法,不能用自己的想象来看。各人生生世世的经历不同,受的教化不同,所以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情,一百个人看可能有一百个看法。

下面我们看这几段经文涉及到几种天象。

或见二日:看到天上有两个太阳。中国历史记载,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叫夏桀,当时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也就是说一国不能两个皇帝,一天不能两个太阳,这是预示着这个夏朝快要完蛋了,老天爷都提前示现天象了。天象是不是夏朝人自己的心变出来的?知道这个皇帝太坏了,应该改朝换代了。或见两月:两日两月,这一般都是不祥的征兆。

其中乃至晕適、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这个「晕」是一种黑气。楚汉相争,刘邦被项羽包围在平城,当时刘邦的臣民就看到这个月亮上包了七重黑气,因此而得知主公刘邦在平城受到包围,便立即调遣*队去救护。大家要知道,天上天下都是同一个气氛。这是历史记载,不是无稽之谈。「適」,黑气罩住了太阳,发出昏暗。「佩」,是白气横在太阳上或者月亮上,就好像这个宝玉一样。「玦」,这个就不是横线了,像那个半圆形环绕着太阳、或者月亮、或者在某几个星星上,缺一半,像环形。「彗」,像无量的光线一样扫射到太阳、月亮,或者天空中。「孛」,是指那个光线——星光之气、月光之气向四面八方发射。「飞」,是指这个光线刹那间一扫而过,现了以后马上就绝迹了。「流」,特指这个光线由上往下流。无量的星光、月光像流水一样。「负」,是讲这个光线像射箭的弯弓一样。「耳」,是讲那个光线像耳环一样。「虹」,就像早晨天边出现的彩虹和五光十色的彩带一样。这种种恶相都各有各的道理。因缘果报与这个天象都是相对应的。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朝廷有专门的官职来日夜观察天象,这不是迷信。在相学来讲,你生的时辰、方位都有很大的考究,它都反映着一定的真实情况,它是一种学问。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同样相邻的两片国土,在同样一片天空之下,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看到,那个国家所有的人都看不到,这叫同分妄见。

往期往期往期精彩回顾

专题开示

依止上印下广法师的条件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自序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宿王戏月光三昧开示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观世音菩萨真实义开示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清明祭文》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用佛学凝聚和谐正能量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详解一心三藏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开经偈释义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用佛学凝聚和谐正能量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佛法命脉·如来藏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菩提论》

专题开示

如是我闻真实义(第五次修订版)

专题开示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第五次修订版)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专访系列合集

慈悲法语

传递正能量合集

慈悲法语

生命之秘合集

灌顶章句

《楞严经》字开示(视文-上)

灌顶章句

《楞严经》字开示(视文-下)

灌顶章句

《楞严经》业果相续之因缘

灌顶章句

《楞严经》精华——字偈颂

醍醐妙法

《法华经》什么叫「开悟」?

醍醐妙法

《法华经》怎样才叫「万法平等」?

醍醐妙法

《法华经》如何检验自己的境界?

醍醐妙法

《法华经》你已经成佛但自己不知道

醍醐妙法

《法华经》成为大法师的十种条件

醍醐妙法

《法华经》受持一句《法华经》的功德

醍醐妙法

《法华经》无量的分身佛从何而来有

讲记合集

《心经》讲记视文全集

讲记合集

《阿弥陀经》讲记视文全集

讲记合集

《妙法莲华经》讲记视文全集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楞严经25什么是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